English

也谈俄国历史发展特点

2000-09-07 来源:光明日报 霜木 我有话说

《光明日报·历史周刊》所刊白晓红“管窥俄国历史发展特点”一文(2000年6月2日)宏观流畅地点出了俄罗斯民族历史发展中表现为拓张的“液体”特质,提出了俄罗斯横跨欧亚的客观地缘和兼蓄东西的历史文化特征。见仁见智,我认为俄罗斯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还表现出其他某些特征。

激进激烈

俄罗斯是一个近代以来差不多每个世纪都要给世界带来轰动效应的民族。它在自己民族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时刻时常表现为激进和激烈,而且,这种激进、激烈的改革,往往是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一书中评价莫斯科公国的崛起时写道:“惊恐的欧洲,当伊万在位之初,几乎不知道夹在鞑靼人和立陶宛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莫斯科公国,这时(指伊万三世时,1440—1505)看到一个庞大的帝国突然出现在它的东部边境而弄得目瞪口呆”。百年之后,这个曾经以其突然崛起而使整个欧洲目瞪口呆的大国,也同样使全世界不解地瞬间瓦解。俄罗斯在历史上不止一次剧烈地进行过内部的自我更新和变革,尽管间或也有历史的缓进。

在建立莫斯科中央集权制的过程中,莫斯科大公伊万四世采取残酷血腥的手段,推行特辖制,打击波雅尔大贵族的势力,加强沙皇的中央集权,因而有雷帝之称。彼得及其改革是俄罗斯历史上重大的改革,开始了俄罗斯向欧洲资本主义文明迈进,并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彼得激烈、激进地改革,不仅改换了俄罗斯人的头脑,甚至改变了俄罗斯皇族的血缘。他严厉地镇压改革的反对派,不惜处死反对改革的亲生儿子阿列克塞。马克思曾说:“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俄罗斯在自己发展转折时刻这种激进和激烈的历史特质丝毫没有随着时间而弱化。想一想俄国是在何等艰险的内外环境中爆发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革命,采取了何等非凡的政策和措施建设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又如何瞬间瓦解了曾平分天下的超级大国,俄罗斯民族的这种独具的激进与激烈跃然纸上。叶利钦这个在20世纪最大的政治地震中拔地而起的风云人物典型地反映了俄罗斯的这种历史特质。他一夜之间瓦解了偌大的苏联,并试图500天建立一个全新的俄罗斯,他对于俄罗斯的休克疗法如同对待自己的心脏手术一样无所顾忌,毫不手软,真可谓在激进与激烈上登峰造极。

颇能苦战

俄罗斯民族未必好战,未必善战,但颇能苦战。俄罗斯民族虽然是个好流动开拓的“液体”民族,但总体看,俄罗斯民族未必好战,也不善于先发制人地御敌于国门之外。俄罗斯东西交流通道的地理处境,使它无法避免来自两面的冲击。蒙古高原上倾泻的鞑靼冲刷并浸泡了俄罗斯两个世纪,俄罗斯以深沉的忍耐和长久的等待观望鞑靼洪水的消退,在东方苦涩的浸泡中悟出了东方以柔克刚的真谛,学会了在广袤疆域上后发制人的苦战功夫。

最初,俄国人历经磨难克服了混乱时期,战胜了当时强邻波兰王国所扶持的入主莫斯科的所谓季米特里一世;彼得时期,俄罗斯以它颇能够苦战的功夫和能打败仗的特征,赢得了北方战争胜利;亚历山大一世的俄罗斯教训了不可一世、席卷欧洲的拿破仑;斯大林领导的苏联直捣二战初把西欧打得落花流水的希特勒的巢穴。俄罗斯不可征服虽然不是神话,但至今没有例外。

在俄罗斯人能够苦战的精神中,蕴藏着一种忍耐力。这种忍耐力不仅是对于艰苦环境的忍耐,而且也包括对于社会压力的忍耐。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认为,俄罗斯民族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与其所处的艰险环境有关,“自然环境促进了大俄罗斯人闪避小危险、小困难的能力,养成他们对不幸与贫困坚忍战斗的习惯。”

俄罗斯民族对于社会压力和苦难的忍受能力与其对于大自然艰难的忍耐相一致。这种承受和忍耐能力与长期野蛮的农奴制的压迫有关。农奴制压制了民众的反抗,塑成了某些潜在的“奴性”。这表现为俄国历史上农民运动中的“拥护‘好皇帝’主义”——许多农民起义领袖冒称沙皇。斯大林认为,普加乔夫和其他农民起义领袖一样“都是‘好沙皇’拥护者:他们反对地主,可是拥护’好沙皇’。列宁认为,这种思想是“对沙皇的朴素宗法式的信仰”。这种“好沙皇”观念的俄国农民起义,与染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德国农民战争,与中国揭竿而起推翻皇帝、取而代之的农民起义形成鲜明的对照。

深厚的宗教影响——东正教精神也是俄罗斯民族忍耐力的源泉之一。作为历史上政教合一的民族,如同西欧一样,宗教对俄罗斯具有巨大的精神影响,对于纯厚、执著的俄罗斯人民仍然保持很大的束缚和规范力。1906年,俄罗斯文学泰斗托尔斯泰致函当时中国享有世界声誉的怪杰辜鸿铭,推荐与中国‘温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所谓“勿抗恶”精神。他希望中国人继续“忍耐”,不要改变继续忍耐的态度,而使“不以恶报恶”的伟大成果前功尽弃。他引据基督教教义说:“那个能够忍受到底的人是唯一幸福者”,认为“不以恶报恶,不与恶合作,这是自赎和战胜那些作恶的人们的最妥当的方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